发散思维(Divergent Thinking)
1. 核心特点
- 非线性联想:从一个中心点出发,自由产生多个关联想法(如 ” 水杯→保温→智能提醒→健康数据 ”)。
- 延迟评判:在创意阶段不急于否定任何点子,追求数量而非质量。
- 跨领域连接:擅长将看似无关的概念结合(如 ” 咖啡杯 + 蓝牙=记录饮水量的杯子 ”)。
- 研究支持:吉尔福德(Guilford, 1967)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,通过 ” 替代用途测试 “(Alternate Uses Test)衡量。
2. 为什么选择思维导图?
- 结构匹配:
-
中心节点对应起点问题,放射状分支天然契合联想发散过程。
-
研究表明,人脑在自由联想时,神经激活模式与放射状结构高度相似(《NeuroImage》, 2019)。
-
- 视觉优势:
-
颜色/图标编码(Gestalt 相似性法则)帮助快速分类点子(如红色=技术,💡=高潜力)。
-
空间无限扩展:允许随时添加新分支,避免线性笔记的篇幅限制。
-
- 工具实证:
- 剑桥大学实验显示,用思维导图脑暴的团队,点子数量比列表式记录多 35%(《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》, 2020)。
3. 其他可选工具对比
- 白板 + 便签:适合线下协作,但缺乏数字化的层级关系管理。
- 概念图(Concept Map):更适合展示已有知识关联,而非激发新创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