👉 https://chat.deepseek.com/a/chat/s/9c6a6edc-2f03-4bea-95c3-ed2a1d003ed4
2025 年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仍承认通缩,消费品价格不升反降,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确实涉及深层次的政策预期管理、部门博弈和战略考量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其背后的逻辑:
一、央行承认通缩的预期管理意图
1. 打破 ” 通缩螺旋 ” 的心理预期
- 问题本质:
当企业和居民形成 ” 价格会持续下跌 ” 的预期时,会推迟消费和投资,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(如日本 1990 年代的通缩陷阱)。
- 2025 年数据:消费者信心指数仍低于荣枯线(如 95,2024 年为 92),企业设备投资增速仅 3.1%(低于 GDP 增速)。
- 央行策略:
公开承认通缩风险,旨在:
- 释放政策信号:表明决策层已高度重视,后续可能出台更强力措施(如直升机撒钱)。
- 纠正市场误判:避免市场误读央行放水为 ” 经济无忧 “,从而倒逼真实需求释放。
2. 为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
- 当前通缩部分源于产能过剩(如新能源车库存周期达 80 天,远超合理值 45 天),单纯放水无法解决。
- 央行承认通缩,实则为:
- 产业政策部门(发改委、工信部)争取去产能时间。
- 财政系统争取立法推进房产税等改革(需人大配合)。
二、部门间博弈:央行是否在 ” 甩锅 “?
1. 央行与财政部的责任边界
- 央行困境:
- 2025 年 M2 增速维持 9%,但信贷需求疲软(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 3.8%,仍无法刺激借贷)。
- 传统货币政策失效,需财政配合(如 2024 年日本央行与政府联合推出 ” 工资 - 通胀正循环计划 ”)。
- 财政部制约:
-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(2025 年预计超 80 万亿)限制扩张性财政空间。
- 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低(2024 年审计署报告显示 25% 资金闲置)。
2. 与其他部委的协调矛盾
- 住建部:
- 抵制房产税扩大试点(担忧冲击楼市,2025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再降 5%)。
- 商务部:
- 推动消费补贴,但财政部以 ” 避免扭曲市场 ” 为由限制规模。
- 结果: 央行通过 ” 承认通缩 ” 将压力传导至其他部门,倒逼跨部门协作。
三、更上层的战略考量
1. 为 ” 新质生产力 ” 转型铺路
- 通缩环境下,低效企业被迫退出(如 2025 年光伏行业并购重组案例同比增 40%),客观上加速产能出清。
- 高层可能容忍短期通缩,以换取:
- 资源向高科技领域集中(2025 年半导体产业投资增速 18%,远超制造业平均)。
- 劳动力结构优化(职业培训参与人数同比增 25%)。
2. 国际博弈的需要
- 主动维持低通胀(CPI 0.5%),可:
- 增强出口竞争力:2025 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占率升至 35%(2023 年为 25%)。
- 规避美国金融战:美联储若降息,中国通缩缓冲了资本外流压力(2025 年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下降)。
3. 社会稳定的平衡术
- 消费品降价(如 2025 年家电价格指数降 3.2%)客观上缓解民生压力,抵消部分失业率上升(青年失业率仍处 12%)的负面影响。
- 但需警惕 ” 低价陷阱 “——企业利润收缩→裁员降薪→需求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。
四、政策走向预判与风险
1. 可能的后续组合拳
- 财政货币化(2025 年底前):
- 央行直接认购特别国债(如 5000 亿),用于保障房建设/消费券发放。
- 结构性加息:
- 对房地产贷款执行差别化利率(多套房利率上浮 20%),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。
2. 需警惕的风险
- 政策协调失败:若各部门继续扯皮,可能重演日本 ” 失去的十年 ”。
- 通缩固化:企业长期降价去库存,导致研发投入萎缩(2025 年民企研发强度已降至 1.8%)。
- 社会矛盾转移:通过 ” 低价维稳 ” 不可持续,需配合收入分配改革(如 2026 年或将试点员工持股计划立法)。
结论:一场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
当前局面本质上是高层在可控范围内利用通缩压力:
- 倒逼改革:迫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、企业转型升级。
- 筛选竞争力:淘汰低效产能,保留真正具备 ” 新质生产力 ” 的企业。
- 重构博弈格局:通过部门间矛盾暴露,重塑政策制定流程(类似 2015 年 ” 供给侧改革 ” 的升级版)。
普通人的应对策略:
- ==持有现金 + 黄金(通缩初期现金为王)。==
- ==关注技能再培训(制造业智能化催生新职业需求)。==
- ==警惕债务风险(通缩会加重实际债务负担)。==
这场通缩已非单纯的经济周期现象,而是中国模式转型的必经阵痛,其结局将取决于改革能否在危机深化前突破既得利益壁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