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人在夜深人静时,可能总避免不了多愁善感?亦或是黑暗——这种更趋于混沌、未知的状态,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?也说不定是某种诱因,引发了某种含而未发的情绪?

反正我是在看了一部游戏(SOMA:活体脑细胞)视频——关于宇宙、孤寂、个人的意义和人类种群的意义之类,再结合夜深人静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,从而进入了一种类似冥思的状态。

这篇文章本该类似于一篇散文诗,由一些象征性的珠子串联起一副 ” 远山凄雨 ” 般的图景。但一来我已过了那种状态,强行抒情难免造作;二来,我也想把这些象征性的珠子捡拾起来,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模样。

猫从何处来?

当我拟定这个标题时(自由、宇宙和猫),我的身边并没有一只猫。我尝试厘清我的思绪,想想为什么要有这只猫,毕竟它跃动于我的脑海,我可以更改标题,但不能删除我脑海中的这只猫。

首先我认为,猫是好的,它让文章显得更加活泼轻快,好像具有一些荒诞主义的特征。

当我想起猫时,映入脑海的是一幅这样的图景——” 黑暗中存在一只猫,它的毛色因为尚未定义的缘故模糊不清,唯一清晰的只有它的轮廓,表明它确实是只猫;稍微具象一点的是它的眼睛,不明颜色,只是更加加深了它是一只猫的印象 ”。

也许我想拟定的标题是 ” 自由、宇宙和虚无 “?但是虚无太过沉重深邃,所以潜意识中想使用某种意向来缓冲这种深邃,以此进行些微的调和?

亦或者宏大的宇宙给人以一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,所以我想用某种微观的确定来锚定我在宇宙中的位置?

「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」,也许宇宙终是虚无,但我的思考让我在宇宙中闪光。

被折射的光

未来、希望、意义,这些名词给人以正向的情绪反馈,在潜意识中,人类倾向于相信未来是好的(乐观偏差),正如人类倾向于高估自己,认为自己绝不平庸。我们总将生活的溃败归咎于背景的噪音,却怯于承认自己心智的杂讯。

” 人的意义是什么?“——这当然是个宏大的命题,但在这里,我更想探讨一些更加具体的、情绪上的共鸣。当一个高尚的英雄悲惨的死去,当一个辉煌的文明被无情践踏,当一朵纯白的花落入淤泥,我总会感到惋惜,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会如此,这也正是意识形态的力量所在。

那么 ” 意义 ” 源于对比吗?高尚死于悲惨、辉煌终将逝去。

还是源于 ” 共识 “?社会文化默认伦理、道德、美具有正向的意义。

在这种情境下,我们形成了某种共识:” 伦理 ”、” 辉煌的历史 ”、” 美 ” 具有意义,由此能够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。我们期望 ” 意义 ” 是存在的,人类期望 ” 意义 ” 是存在的。

而当某件事情能够引起他人广泛的情感波动,我相信这就是 ” 意义 ” 这个概念在人间的折射,是某种价值间接的体现。

唯一性的囚笼

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很容易在自由意义之间连一条线,所有的意义基于 ” 我 ” 的定义,如果自由意志并不存在,所有的意义也会崩塌?当 PATHOS-II 的最后一个人类停止呼吸时,那些关于意义的辩论突然变成了机器硬盘里的一串乱码——就像猫抓过的磁带。

人生而自由,这句话我理解为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灵魂天然拥有自由。所谓的自由意志即是不受外来操控的意志。这涉及到一个观点:” 我何为我 “?可以这样理解,假设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,每个人都是由无穷参数组成的一个变量,那么这无穷参数就确保了个体的唯一性,也即是 ” 我 ” 的唯一性。从受精卵的结合开始,之后的每一点影响,大到父母的教育方针,小到晚风拂面时的感受,都在不停的改变着这个变量,都在确保着 ” 我 ” 的唯一。

如果这样看待的话, 有些观念就可以明晰:一个个体的自由意志是绝对的,因为 ” 我 ” 是唯一的,当某种外在影响妄图操控自由意志时,是不可能成功的,因为成功的那刻,” 我 ” 已经死了。也就是说,自由只有在个体活着时才具有意义。

此时可以把自由和意义之间的连线延长一点,它会变成这样:生存——自由——意义

夏虫语冰

为什么想到宇宙?因为观看剧情的某个时刻,《三体》中的一句话像一颗彗星一样贯穿过我的脑海,留下长长的尾焰——” 给岁月以文明,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”。

这句话在阅读《三体》时击中过我一次,这次我仍然不能幸免。

当我们仰望星空瞻仰宇宙时,得到的第一观感往往是:震撼、景仰、憧憬。” 高山仰止 ” 不过如此了。然后我们会理所当然重新回到现实之中,偶尔的震撼并不能真切的填充我们的生活,宇宙一直在那里,亘古不变,不足为奇。

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象,真实的原因在于,我们不过夏虫而已,怎能语冰呢?人类的寿命太短,见识太少,一个足球大小的脑袋,实在容不下太多东西。只有在夜深人静时,把我们的知见抛开,才能隐约体悟宇宙的另外一面:冰冷、孤寂

结语

我最终没有写下总结。 就像 PATHOS-II 的终端机永远不会显示「GAME OVER」—— 只有光标在空白文档上闪烁, 等待一只不存在的猫按下回车键。

参考文章